記得系辦打電話來的時候人正在總圖讀流力,一時沒辦法接電話,後來是聽了語音信箱的留言才確定錄取。
先是聯絡與環球接洽的侯教授琮欽,然後得到一個林先生的電話號碼。
考完期末以後陪來台南玩的家人幾天,又去了趟高雄捷運的大寮機廠,上了最後一天班才把六月結束掉。在機廠參訪時林先生來電,又給了我一個陳先生的電話,這個過程就像是在解任務一樣。
馬不停蹄的七月一號就上工了。
第一次在上班的時間騎開元路,不知道開元路可以這麼塞,尤其是過了高速公路之後。
幸好沒有遲到,幾乎是準時到公司。
顢頇的停好機車後,遇到了美蓉姊,大概是第一個跟我說話的職員,進場辦以後謝課長就帶我到廠區逛逛,大致介紹混凝土預拌廠的基礎設施和營運機制。
永康廠有兩套預拌系統,一座為舊的「高塔式」,另一座是新的「半高塔式」;兩者的差異是計量桶和儲存倉的分離與否,半高塔式的計量桶和儲存倉分離因此較占空間,但是可以不停地計量、攪拌、計量、攪拌,步驟幾乎沒有間隔效率較好。總之兩者皆有優缺,兩套加起來一天可以出產約2400立方米的混凝土。
在跟著謝課長了解廠區的過程中,有走上輸送帶旁的便道,這個便道有一個簡單的護欄,腳踏之處是用菱形格狀鐵網鋪設,最高處約七樓高,走起來膽戰心驚。
圖片中的塔狀儲存倉中裝了水泥、爐石粉、飛灰等等。很難想像這些粉體都是利用空氣幫浦加壓打到7樓高的地方。
既然提到了水泥、爐石粉、飛灰就來提提來源。
預拌廠內的水泥並不一定是環球本身的,大部分來自台灣水泥,台灣水泥的原料來自花蓮,燒製完成研磨好的水泥從花蓮港運到安平港,再用鋼瓶車運到預拌廠。一樣用高壓倒到儲存桶裡。
爐石粉來自煉鋼後的殘留物,主要來自中鋼的子公司中聯資源,與郭老的轉爐石是同一個來源。爐石粉的成分和功能與水泥有部分相同,因此可以部分取代水泥達到經濟環保的目的。
飛灰來自發電廠,永康廠的飛灰來源主要是六輕供應,供應淡季缺貨時由興達火力發電廠補充。
到公司的第一天混一混就過了,上午看攪拌控制台的操作,坐等便當。
下午冒著斜風細雨騎到中華西路的台南廠,參加一個簡易的教育訓練就放人回家了。連卡都沒打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